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吴文俊与交大的一世情缘
发布时间:2019-04-30 来源: 【字号:  
  

  来源:文汇报 

  初春的北京,记者在约定的时间来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吴文俊院士的办公室时,吴老正在与他的同事热烈地商讨工作。见到母校记者后,吴老非常高兴,他马上停下手中工作与我们攀谈起来。 

  吴文俊院士19195月出生于上海,今年已经是87岁高龄。吴老身穿一件已有点褪色的中山装,显得随意和朴实。在握手时,记者感到吴老的手十分有力;在交谈中,他思路敏捷、语音宏亮、逻辑严密,记者深感,吴老并不老 

  对于吴老在科学上的成就,各种媒体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作为交大记者的专访,采访的主题自然离不开吴老与上海交大的一世情缘。 

  我与上海交大从小有缘 

  我与上海交大从小有缘。我的父亲早年就毕业于南洋公学(交大前身),他长期在一家外国人开的书店里担任编辑和翻译。在晚上空闲时,父亲常会给我讲一些大学里的轶闻趣事。那时家里有很多藏书,这给我看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小说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在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看书学习的习惯。在读高中时,上海交大的教授又是我们班级里的老师,正是受父亲与交大教师的影响,小时候我对上海交大就有了一个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在采访中吴文俊院士如是说。 

  1933年,吴文俊考进上海正始中学就读,在三年的高中阶段,正始中学一直聘请上海交大的多位教师兼任他们班里的数理化教师,这是吴文俊班级的荣幸,也为吴文俊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在高中的所有课程中,吴文俊最爱好的是物理,只要是物理课他总是听得如痴如迷,在变幻莫测的物理世界里他孜孜以求地寻找答案。教物理的交大赵贻经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多学到一些知识,常常会讲一些比较难的物理题目,并且要他们回家去做。要解这些物理难题,光有高中时的数学基础是不够的,这给吴文俊提出了要解答这些物理难题必须要自学数学的要求。回家后,吴文俊一边自学数学,一边考虑物理题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他成为了班级里的数理王子。高中三年级时,一次物理测试,他得了满分。在过道上,他听见物理赵老师在与交大的数学老师说:这次考试的物理题目,其中有两道题非常难,吴文俊学生能够得满分,说明他的数学基础已非常扎实,这个学生在数学上的潜能无穷。吴文俊偶然听到老师对他的评价,心里非常高兴,平时教师决不会轻易地表扬他们,这对他今后在数学上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他也坚定了要继续自学数学的理念。 

  高考即将来临,学校经与几位交大教师商量后决定:由吴文俊同学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李寿义同学报考上海交大化学系,朱南铣同学报考清华大学哲学系。如这三位同学能够考上学校指定的专业,每人每年将由正始中学提供一百元奖学金。后来这三位同学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由中学为他们选定的高校和专业。吴老回忆说:当时,我和朱南铣同学原来都想考物理专业,学校指定我们分别考数学和哲学专业一定有他们的道理,因为交大老师对我们每个人的潜能都了解得极为透彻,再说,家庭条件又不宽裕,母亲是个家庭妇女,家里还有两个妹妹需要父亲供养,中学能够每年给我们一百元的奖学金,可谓是雪中送炭,那时的一百元可是一个大数目,读交大每学期的学费只要30元左右,这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正是受父亲的影响和交大老师的一路指点,吴文俊在未进交大之前就与交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转折,缘于母校教师和同学相助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吴文俊对自己的前途产生疑虑的时候,大学同窗好友赵孟养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当得知吴文俊正在为前途焦虑时,他毅然把自己在一所临时大学的助教位置让给了吴文俊。过了几天赵孟养又到了吴文俊家里说:教育部马上就要公开招考中法交换生,共有40个名额,其中数学方面有4个名额,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你的数学基础这么好,不如去试试。正当吴文俊犹豫不决的时候,上海交大的郑太朴教授专程赶到他的家里,劝他一定要去试试,否则太可惜了。 

  我也不知道郑太朴教授怎么会知道我家里的地址,我对恩师和同窗好友的如此热情,真是感激不尽。后来时间匆忙,也没有参加复习就去参加了考试。说这段话时,吴老动了感情,语音变得响亮有力。 

  而真正给吴老带来人生和事业转折的是赵孟养同学。他通过托熟人与各种关系把吴文俊推荐给了我国很多数学界的名人。苏步青、朱公谨、周炜良、陈省身,这些数学界的著名人物在这段时间都先后认识了吴文俊。他们有的是通过阅读吴文俊在大学时所作的有关论文了解了吴文俊的才华,有的是直接与吴文俊进行了交流。当时陈省身教授正在筹建中央数学研究院,他多次与吴文俊进行了交谈,俩人谈得非常投机,有相见恨晚之感,1946年中央数学研究院成立,吴文俊就成了第一批研究院的成员,陈省身教授就成了吴文俊的老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吴文俊不负师望,他在新兴的拓扑学领域有了突破,对极为复杂、难以弄清的对偶定理作出了一个简单新颖的证明。陈省身教授对自己的学生有如此的成绩大喜过望。此时,吴文俊报考的中法交换生的通知书也正好下来,他被录取了。 

  双喜临门的吴文俊1947年赴法国深造。陈省身教授把他推荐给了法国的拓扑学专家,他先在斯特拉斯堡就读,1949年就获了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后又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数学,在拓扑学领域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解题方法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吴方法1951年,他谢绝了法国师友的盛情挽留,毅然回到了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 

  如果没有交大郑太朴教授和大学同学赵孟养的指引和热心推荐,如果没有交大朴实无华的学风为我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每每回想起这一切,我就会想到母校,想到我的恩师和我的同学。吴老在说这段话时眼睛有点湿润,看得出他对母校的眷恋,对教师、对同学的感情溢于言表。 

  交大武崇林教授的课使我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高中毕业后,吴文俊以交大理学院第二名的成绩进数学系学习,这对常人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要进交大原本考分就高,更何况是整个理学院的第二名。可吴老对记者说:高考成绩不理想,这对我是一个触动,我明白,要想在交大出人头地只有不断努力才是。吴文俊是这么想的,也是坚持这么做的,这就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地方。有些同学在刚进交大时也有很多想法,但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就会对自己有所放松,一到星期日,大家总是找一些理由慰劳自己,要么外出游玩,要么聚在一起调侃。而吴文俊有点,他会坐在图书馆里,在几本相关的书上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试图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点。由于吴文俊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高,因此他在学习中的成绩一直拔尖。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他的数学和物理都有了质的飞跃,他能够根据数学和物理的内在联系撰写论文,完成了《力学在几何中的应用》一本小册子,这是一本用力学的方法证明几何定理的书,虽然没有拿出去发表,但为他今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吴老坦言:我一直对物理有兴趣,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对数学产生兴趣是在读大三时,当时武崇林教授给我们讲授《高等代数》、《实变函数论》、《高等几何》等数学课程。武老师讲得形象生动、十分有趣,他不仅追求本质,而且重于解答疑难,精彩极了。从此以后,我就喜欢上了数学,武老师见我对数学有兴趣,就经常从家里带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给我看,还不时地给我开小灶,在武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数学的理解确实有了很大的长进,这些对我今后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寒窗四年,吴文俊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大学的全部课程,正当他踌躇满志,要用所学到的知识去为社会服务时,他忽然发现当时的黑暗社会根本容不下他一个大学生,那时日本人已占领了上海,大学生已没有了用武之地。闲在家中的吴文俊十分苦恼,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友人说,有人愿意提供奖学金,让他到日本去深造或找一份工作,然而由于强烈的民族气节被他拒绝了,最后在同学的帮助下,他在一所初级中学找到了一份工作,此后的整整五年,他再也没有接触数学研究,只是长夜梦醒,才依稀浮现数学中的abc代号。 

  正当吴文俊对前途产生怀疑的时候,又是母校的老师和同窗的同学为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衷心为母校祝福 

  在采访中记者对吴老说:几年前,您获得了首届中国最高科技奖的消息传到母校后,大家奔走相告,母校的师生们欢欣鼓舞,为您在数学机械化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绩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时,他愉快地笑了:母校时刻关注着我们,我也时刻关注着母校,我为母校祝福,并再次感谢母校对我的关心 

  确实是这样,吴老关注母校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上海交大百年校庆的时,他专程回到母校,看望了老师,与同学们举行了科学观与人生观的座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母校的学生诠释了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在4年前,他又回母校参加了数学系40届学生毕业60周年联谊会。此后,他又从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到交大为母校师生作学术报告。吴老说:我很少回上海,但是,一旦回了上海我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回母校看看,然后去看望在我的事业中给我带来极大帮助的赵孟养同学,我们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我们在一起常回想起大学时的情景,并可以从他那里了解一些母校的发展情况 

  在谈到对上海交大的数学学科建设时,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上海交大是个在工程技术方面很强的高校,而数学在与这些方面有紧密的联系,我们不要太追求纯而又纯的数学,应与某一个方面相联系,比如力学与数学就是平行发展的,我们要看到它们的联系之处,而不要把某一门学科孤立起来,对数学要加深理解。我希望母校能够继续保持朴实无华的学风。当记者问他对交大的学生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时,吴老回答说: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此刻,我想起吴老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他说,他在读书时,他的老师就对他说:你现在的成绩是在大量学习、吸收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你欠了债,应该还债于是他做研究、写著作、带学生,就是在向社会还债。他对交大学生说的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就是他的还债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就是希望母校的学生今后能够加倍努力工作,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母校。朴素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最后,记者请吴老为母校110周年校庆表达一种心情,他想了想说:上海交大现在发展很快,如有可能,我非常想再一次回母校看看,并衷心祝愿母校能够早日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采访已经结束,赶回上海回到交大时正逢晚上。我站在校园内抬头仰望,只见繁星满天、星光灿烂,校园的夜晚显得如此地美丽。此刻,我忽然想起过去有一家媒体报道:国家天文台在最近几年中已陆续发现了五颗小行星,而其中一颗就用吴文俊的名字来命名。我不知道在数不清的星星中哪颗星星是吴文俊星,但是这颗星星确确实实存在,他就在交大校园的上空,存在与莽莽的宇宙之中。吴文俊的成就、为人、对母校的情感就像这颗小行星,永远闪耀在天空,鼓舞着交大师生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相关链接 

  吴文俊院士是上海交大数学系1940届的著名校友,1949年获法国科学博士学位。1956年由于他在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并创立了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的吴公式而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荣获中国第一届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57年,年仅38岁吴学长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1977年起,吴院士开始了对数学机械化这一新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并成功开创了用计算机证明数学定理,并创造出新定理,这一方法被国际数学界惊称为吴方法而被载入史册。20012月,吴文俊院士获得了首届中国最高科技奖,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为吴文俊院士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本版照片由武新民和交大档案馆提供) 

  上海交大校刊编辑部顾伟民 

  

  

  青年时代的吴文俊已荣获中国第一届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学生时代的吴文俊。 

  吴文俊在书房接受记者采访。 

  吴文俊在给学生签名。 

  吴文俊在会议上发言。 

  吴文俊主编《中国数学史大系》。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541851 邮箱:wu-commemorate@ams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