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多复变函数论等作为新中国的代表性科技成就,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其中的多复变函数论,是陆启铿的诸多代表性成果之一。陆启铿定理、陆启铿猜想、陆启铿域、陆启铿不变量、陆启铿常数……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如此多的出现在数学概念中是不多见的。
陆启铿1927年5月17日生于广东佛山,幼年时因患骨髓灰质炎导致终生双腿残疾。“他家境也不是太好,吃了很多苦。”他的同事王跃飞介绍。但陆启铿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和初中的所有课程,以同等学力考入高中并获得清贫奖学金。1945年,陆启铿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山大学提前招生的先修班录取。但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无力负担学费,他不得不放弃入学机会,先去小学教书。次年,陆启铿又被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录取,他从此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四年本科生涯。
由于行动不便,很多体育活动大学期间不能参加。然而,陆启铿居然学会了游泳,在海滩上一游就是几公里之远,学期考评时,体育竟也不居别的同学之后。“父亲居然会游泳,残疾人居然能教我哥游泳,游得还不错。”陆启铿女儿陆樱语气中透着自豪。
1950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美国返回新中国,途中在香港中转时,曾在广州作短暂停留,其间被盛邀到中山大学作了一次学术演讲。陆启铿这时正毕业留校任助教,对数学怀有浓厚兴趣的他自然不会缺席这个难得的机会。“华先生去做汇报的时候,讲的正好是他的方向,他就自己跟华先生联系,华先生一看他非常有才华,就通过多种周折把他调到数学所来工作,他应该算是华先生的嫡系弟子。”王跃飞介绍。听过演讲,陆启铿既敬佩华先生的人格,更钦服于他精深的学术造诣,于是不久之后就去信向华先生介绍自己学业、工作情况,表达了希望成为华先生的学生的强烈愿望。
1951年7月,华罗庚惜才识才,亲自协调各方关系,把陆启铿调进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筹备处自己的身边,此后长期在数学所从事多复变和数学物理的研究。陆启铿在这次与华罗庚邂逅之后的三年里,得到了华罗庚的精心指导,成为华罗庚归国后的第一批亲传弟子。
陆启铿不仅学习、继承和发展了华罗庚先生的典型域上多复变函数论,而且开拓了多复变函数论与复几何、多复变函数论与理论物理的研究方向。他关于仅以曲率刻画单位球的成果在国际上被称为“著名的陆启铿定理”;他提出的关于Bergman核有无零点的“陆启铿猜想”是建国后国际数学界首次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猜想,相关区域被称为“陆启铿域”,至今仍为多复变的研究热点;他率先发现与曲率联系的多复变施瓦兹引理的成果,在国际上被称为“陆启铿不变量”和“陆启铿常数”。
陆启铿与龚昇同是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领域的衣钵传人。他深得华老真传,培育了以钟家庆、周向宇为代表的杰出接班人,使得华老开创的中国多复变学派至今方兴未艾。当时北京大学程民德教授认识到多复变函数的重要性,邀请华罗庚到北大开设多复变专门化,华罗庚因太忙,而最终由陆启铿代行,这一举措也培养了不少人才。
双腿残疾的陆启铿两条腿比平常人短而无力,靠顽强意志,一生靠架着双拐行走。在王世坤的记忆中,老师陆启铿坐在轮椅上,在黑板的角落里,一只手拽着能活动的黑板往前蹭一蹭,往后推一推,移动着黑板。陆启铿普通话不标准,为不影响授课效果,他尽量板书。“他拄着双拐,可是他做的成就比想象的大多了。”周向宇说,他讲课要一手扶着拐杖,一手执粉笔来书写。“晚年他身体发现有癌症了,但对工作没有放下,他任然每天八点到办公室,中午十二点多回家,仍然坚持在做论文。”王跃飞说。“他以这样的残缺之身他能够跟华老在多复变函数方面作出非常突出的贡献,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陆启铿的老同事杨乐院士回忆。丘成桐说:“他是个不错的学者,对很多年轻人也很好,他很用功,用功到去世之前为止。”
(撰稿/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