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与学术交流报告会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科研进展与学术交流报告会 

(第34期)

          

报告人:王利民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题 目:湍流的介科学理论与介尺度模型    

摘 要:湍流是世纪性难题,湍流模型是解决工程湍流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工程湍流问题中往往存在湍动和非湍动(即层流)区域共存的特点,而传统湍流模型假定计算网格内流体总是处于充分湍流状态,忽视了流动中的层流部分,导致模拟的准确性不足。能量最小多尺度(Energy Minimization Multi-Scale, EMMS)模型是针对气固流态化系统发展的基于结构分解和稳定性条件封闭的多尺度方法,它较早关注了介于系统整体与其组成单元间的介尺度结构对系统行为的影响,并由此逐步发展形成了介尺度科学研究思路。该思路从对复杂系统的尺度和控制机制的分解入手,将不同控制机制分别被表达为一种极值趋势,并通过分析它们之间在竞争中的协调获得系统的稳定性条件,从而在数学上可表达为这些控制机制极值的多目标变分问题。由此可以把不同尺度上的动力学方程关联起来,形成封闭的模型。在十几年不懈探索的基础上,最近这一研究思路在湍流研究中获得突破,研究发现湍流源于流体惯性和粘性在竞争中的协调,并形成湍流的稳定性条件,利用该稳定性条件建立了基于EMMS原理的介尺度湍流模型,大大改进了雷诺平均方法模拟湍流的精度,譬如,高雷诺数方腔流模拟中,EMMS湍流模型成功地捕捉到了标准    模型不能预测出的三级角涡,EMMS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与DNS数据更吻合等。介科学原理为湍流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审视角度,有望解决非均匀湍流系统定量模拟的问题,并提升工程湍流模拟的预测性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间:2023.5.26(星期五), 10:40-13:00    

  点:南楼204会议室/腾讯会议374-6743-0937    

报告会视频    

[video:数学院科研进展报告会2023.5.26]
注:本视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法律责任。


附件下载: